当前位置: 趣书屋> 其他类型>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 第95章 宋应星面圣,陈振龙去世(1/4)

第95章 宋应星面圣,陈振龙去世(1/4)

    “回陛下,臣派人前去请几位大人的时候,已经做了规划和进京的时间!”



    李若涟微微沉顿了一下,似乎是在回忆。



    “宋应星和陈振龙是陛下在十月初六安排的,臣立刻派人前往,需在十月十五到达福州,



    臣规定的回程是平均日行七十里,今天是十一月二十二日,算下来,陈振龙最迟明晚到北京,宋应星最迟三天。”



    “徐光启都在上海县,孙元化在嘉定,臣安排的是,孙元化先到上海县和徐光启汇合,一同进京!差不多还需要五天。”



    “毕懋康在歙县,差不多也还需要七天。”



    “好!”



    崇祯回应了一声。



    日行七十里地,算是比较快的了,他召的这五人,最小的宋应星都40岁了,最大的徐光启都65岁了。



    现在这种路,别说骑马了,坐轿子、马车对这些人来说都够呛。



    “宋应星和陈振龙进京后,好吃好喝的伺候着,等两人都到了,就带他们进宫见朕!”



    “毕懋康三人也是如此!”



    “臣遵旨!”



    李若涟回应了一声,行礼离去。



    这五人关系到大明内部的稳定和对外的震慑。从崇祯元年开始,不止是陕西大旱,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里去。



    河南蝗灾,旱灾,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更是连续发生了大规模蝗灾。



    而江南等地在崇祯十三年遭遇大水,十四年发生旱灾,十五年发生瘟疫。



    这些都需要宋应星和陈振龙推广土豆和红薯来维持大明百姓的口粮。



    不说达到后世的五千斤了,只要能达到两千斤,那就足够了。



    至于说去越南和占城、暹罗和吕宋、爪哇、南印度和锡兰去买粮食,也是可以的。



    但你能买多少粮食才能满足数千万百姓的需求,所以,还是得靠自己。



    而毕懋康三人则是研究火器,让大明战力提升,解决外部危机,否则内部的稳定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