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善后【1】(2/3)
族出身这一层身份,甚至想要举家迁徙。可不管张奂最后是不是投身了清流。可在洛阳朝堂那些真正的大佬眼中,张奂始终都是和皇甫规,段熲等人的一类人。根本不配跻身洛阳。而张奂似乎也看明白了这一点。最后在老家郁郁而终。如今敦煌张氏留有张奂的三个儿子。长子张芝,次子张昶,少子张猛。这三个儿子当中,长子还有次子都是走的文学一派的路线,只有少子张猛少学武,学习兵法韬略。在曹氏一门被段羽将人头斩下扔在敦煌城外之后,张氏便闭门不出。段羽清楚张氏是因为恐惧。如今的张氏早已经是不复张奂还在的时候的威势了。不光是张氏如此,没有参与支持北宫伯玉一事的所有士族都是胆寒的闭门不敢出面。段羽当然也不会主动登门。杀人,就是为了立威。可是又不能把所有人都杀进。凉州十郡,一百多个县,还不说下辖的乡亭。管理这些郡县都需要官员。真把士族都杀干净了,那就是真的连一个管理人员都没有了。当今天下,四百年大汉早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生态。顶级的士族在洛阳,把控着天下官位。他们有任用,推举,举荐的权利。像是袁氏,杨氏这些顶尖的士族就在行使这种权利。在往下就是那些世宦两千石的大族。这些大族世代为官,每一代都有一个乃至于多个做到郡太守这种两千石的官员,传承上百年。而依托于这些世宦两千石的大族的便是小一点的士族。他们负责管理郡下辖的县,大多都是千石左右的官员,也有运气好的,或者是聪明的做到两千石。再往下的乡亭则是依托在这些小士族身上的小豪,乃至于寒门。这就像是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一般。从大汉建立之初,就已经将这如同金字塔一样层层下放的权利构造图定格了。段羽不是神。这种延续了四百年的政治生态环境,不是一两句话,一两年就可以打破的。想要打破这种政治垄断,就要拿出一套新的官员选拔制度。一套不能被士族垄断的制度。现如今这种最理想的制度,便是科举。但科举的前提是文化普及。以如今天下这种民智未开的程度,科举还早。最起码要开民智,先要普及文化。而当今天下垄断知识的就是这遍布大汉每一个角落的士族。张奂能成为凉州三明之一,是因为早年张奂和太尉朱宠,学《欧阳尚书》。盖勋所在的盖氏之所以能成为凉州士族,是因为其祖传承《古文尚书》。袁氏之所以能成为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