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趣书屋> 其他类型> 文豪1983> 第六十九章 前线(2/3)

第六十九章 前线(2/3)

件被打开,竟是一张要求分手的诀别信,众人决定,一起加入那最后一场的战斗——他们最后大多数是死了的,也包括那个被营救的高干子弟。只剩下俩刚进来的新兵活着——文学上的戏剧性嘛。这俩新兵,也成为了新的可经考验的战士,形成一个轮回。被营救的人名字是“秦云”,当时前线有个十分出名的将门子弟也姓秦,有点碰巧,让很多人以为余切是有意为之。这个最初是2月份上的《红岩》,那会儿《十月》刊刚发表了余切的《大撒把》,后者当时的影响力更大,平台也更大,一时间掩盖了《未婚妻的信》的光彩。3月份,《未婚妻的信》转载到了《军文艺》,投放给特定的人群看,事情就了不得了。前线雪一样的信件寄给了《军文艺》,战士们表达了对这个故事、对作家余切的喜欢。川省电视台有记者去前线采访,回来说“在前线,凡是看过了《军文艺》的,没有人不知道秦云,没有人不知道‘我和他们在一起’的口号!”“忽然间,前线只有两类人,一类人看过了《未婚妻的信》,一类人还没来得及看《未婚妻的信》。”“我来到了位于前线的营地,战士们把那句口号简化为‘我们在一起’,是的,我们在一起,多么简朴的话语?只要我们在一起,众志成城,无论天大的困难,都必将被我们克服!”《十月》编辑部。王世民把余切的拿给编辑张守任看。张守任就是指导李存宝写《高山下的环》的编辑,也是《十月》的创刊人之一。余切之前答应过,要每个月写一篇交给《十月》发,发完三篇为止。所以必须得有个对接、改稿的编辑。骆一禾既然调去了诗歌组,现在就换了一个人来对接。其实,以骆一禾在上的水平,已经无法承担起当余切编辑的任务——编辑需要有不低于作者的审美水平,有时会促成一部的进化。于是,王世民让张守任多熟悉余切的作品,尤其是他最近的《大撒把》和《未婚妻的信》,已经成为他的新代表作。一个代表“新现实”,一个代表军旅文学。这么搞下去,横跨多个类别,余切也快要有“黄金左脸”了。张守任很激动:“余切确实是我一直在关注的作家,没想到居然有机会和他合作。这些作品,我当然都是看过的。”“李存宝当时写完《高山下的环》初稿时,我总觉得那个故事还有些重要部分意犹未尽,需要重彩浓墨补笔,尤其是雷军长在大会上抒发的一段感情激烈的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