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趣书屋> 其他类型> 文豪1983> 第八章 他不像是写小说的(2/3)

第八章 他不像是写小说的(2/3)

院子弟、低干家庭。也可能,余切身体有重大疾病,因此,他产生了足够多的时间来创作文学和感悟人生。譬如“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的铁生。余切也可能是马识途的小号,两人文风太像,还是一个地方的人——但是,马识途本人就在台上,马老虽是个老顽童,但不至于抽象到这个地步。最疯狂的设想是,作者余切确实混过江湖,侥幸没挨枪子儿,而今他金盆洗手了,写了一篇回忆文。然而,现实往往比设想更加疯狂。当二十岁的余切从左边儿的阶梯上来时,黄兴邦主编看到了一张充满胶原蛋白的脸,他轮廓分明,皮肤没有经受任何烟酒的摧残,发际线也健康无比。他是那种可以凭借肖像照登上《当代》杂志封面的电影明星,而不是凭文字赚钱的苦哈哈。黄兴邦情不自禁追问:“你是余切同志吗?还是他的大侄子。”“我就是余切。”黄兴邦没有想过余切会是一个年轻到爆表的人。他失态的问:“《天若有情》是你写的?”“我写的。”“写的什么?”“小混混华,港地女富豪,婚纱……”“行了,”黄兴邦让余切赶紧打住,“你别说了。”“我相信你是余切了,只是没想到,”黄兴邦仍然在感慨,“余切居然能有这么年轻。”“同志们!”黄兴邦不忘记朝台下的人介绍,“余切虽然非常年轻,但相较于许多没发稿的同志,当的上一句余老师了……这位余老师有一篇文章,正要在十月的《红岩》上发表,到时候各位可以去看看……”————余切因为黄兴邦的介绍在研讨会中出了名。他是个低调的人,然而,眼下他低调不起来。燕大经济系,二十岁,有省刊作品。为什么有人能这么顺利?写诗是有少而成材者的,写传统小说就不容易了,前者需抓住一丝灵感的火花,于是一句话,一段话也能成为小诗,而写故事则截然相反,需对社会、人性、物质等具备起码的认知和感悟。从和尚到入佛,需有红尘历练,不历红尘而空念经,成不了佛。人类的七宗罪,世间的酸甜苦辣,未经过几许,却能结出美丽的果,写出饱满真实的作品,叫人怎么能相信呢?黄兴邦打听到余切还有一篇《高考1977》,据说,是两三天内完成的随笔之作。这篇文是约稿,应该已发表在当地报社上。黄兴邦托人找来了当时的报纸,并且得知消息,在渝市日报也刊登该文后,创刊不久的《青年文学》即将转载这一篇文。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