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趣书屋> 其他类型> 文豪1983> 第43章 历史的数个瞬间(3/5)

第43章 历史的数个瞬间(3/5)

个行政单位,一本杂志,村里面却至少有数千人,书里面的内容只好通过读报员靠肉嗓子来讲。在这就不仅仅是余切的受欢迎了,几乎所有都受欢迎。屈铁宁前两年写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阿城写的《棋王》通通极受欢迎。读报员讲得口水都干了,也不好停下来,因为底下正有一群人眼巴巴盯着他讲下去。记者去采访“读报员”:“辛不辛苦?”读报员道:“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我现在讲这些,比讲大政方针讲得还要多一些。而且我说个实在话,许多群众不关心国际大事怎么样了,到我这里来专程是听来的。”记者又问:“那你有没有什么想要去反映的?”一位中学教师道:“我们这里都被翻烂了,说烂了,我希望政府能多发一些,甚至请一些人来专门讲。”《光明报》的考察团把事情写成一份报告:《精神食粮供给迫在眉睫》,文章一经发出,立刻引起社会的重视。上面作出批示:要关心群众的精神食粮,物质和精神需两头走。余切所在的文坛立刻在年末开大会,《文艺报》、《京城文艺》等理论杂志纷纷发文。各家都站出来宣扬自己的主张,余切因本年度成绩最为斐然,被选定来给大家做报告。会议就在燕京师范大学的大礼堂举行,余切稍微做了几天准备。这个“精神食粮”的提倡,原时空也发生过,但是没有这么早。本来它发生的时间大概在九十年代初,主要是针对电影制片厂粗制滥造的cult片,其影响也局限在电影圈,没想到现在竟然提前吹到了文坛。怎么会提前呢?难道是哪个大佬看了,看了新闻之后有感而发,所以才有了这个提倡?不知道贾平凸还敢不敢写《废都》……几天后,余切在报告中讲道:“我们当前在物质条件上确实匮乏,《光明报》的发文,上面的号召,我们都很清楚,然而资源只有那么多,我们是不是要给人人都发一本文学期刊呢?”他大声道:“这不现实。不仅如此,我们就连给每个大学生都发一本文学期刊,也不现实。我读的大学是燕京大学——全国最好的大学,我们学校里面,尚且有很多人买不起一份,而我们又看得十分快,一本不够,十本百本也不能足够。”忽然,余切想到,明年就要成立教材编委会,一批当代被选进了新教材中。余切想来想去,就把目标瞄向了教科书:“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首先是在教育上的成功;大人的世界我们一时很难有作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