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开放式结局(3/5)
字一到两元,这一次却涨到了两块五。一批翻译家为了拿到《潜伏》的翻译工作争得不可开交。许多原先和余切有过交集的作家,纷纷找他联系,希望他能把这一机会交给自己。余切才发现,卧槽,整个文坛会俄语的人这么多!他才会个日语西班牙语,实在不能和这些人相比。余切在《十月》的编辑张守任是俄文专家,他本职工作是个翻译家,他专程跑到了沪市来找余切。敲开门,一进来,张守任道:“余切,我这是来……啊呀,你这怎么还有两个姑娘!”可不是嘛!宫莹和古孜丽努尔,就像是特务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跑进来嘘寒问暖。正巧被张守任逮着了。她俩不害臊,各自介绍起来:“我是沪市制片厂的演员,宫莹(古孜丽努尔)。”张守任忍不住皱眉头:当年,他和王濛两个人来沪市探望作家张闲,正准备代表作协嘉奖这位作家,却被他老婆说了一顿出轨的家事儿,向他们告状,令两人尴尬不已。作协主席王濛对这种事儿见得多了,都没当一回事儿,老编辑张守任却受到了很大冲击,但作为编辑他守口如瓶,直到张闲死后才把这些事儿写在文章中。不管怎么样,张守任是来求余切帮忙的。他说:“余切,我们和北方的老大哥已经有缓和,你的《小鞋子》能流入中亚就是证明。这个电影在捷克播放的时候,一些人拿着盗版的来观影……说明你可以把书出版到这里。”余切当然明白张守任的意思,也打算把这个任务交给他。俄国人一定会喜欢这种,他们有一种受苦的哲学。整个社会赞颂“殉道者”、“苦修士”,这种独特的文化审美是世界上很少见的。余切道:“你来办事,我放心。”张守任顿时大笑道:“我也要沾光了。虽然还没有出版,但我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种盛况。”事实也的确如此。当余切写出第三部分,准备为《潜伏》想一个好结局时,余切留在《十月》编辑部的地址那里,收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两瓶顶级的红酒和五万美元。带来这份礼物的是当时朝鲜在华的一个外交干部。《十月》编辑部立刻炸开了锅:“为什么是五万美元?”“可能是余切为了‘春雨行动’捐的那些钱?”“余切竟然捐了那么多……人家给的也多呢!”“不多,不多,这是一锤子买卖,意思是之后就不会再给版权费了。”“——那不是亏了?朝鲜不是挺发达吗?他们也干得出用人的东西不给钱的事儿?”“亏了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