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人们想要成为想余切一样的人(1/5)
余切每天的生活就是在文学研究所的进修班,以及各路制片厂的说客之间两点一线。有时候他也想起来自己是一个学生,每次他去学校上课,都会引发小幅度的轰动,有些人会逃课来看余切。系主任胡岱光的课余切从来不逃,他每一次都坐在最前排,搞得胡岱光现在上课时,一座难求。来晚了简直没有立锥之地。人们对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有一种年代滤镜,认为他们勤学刻苦,遵规守矩,而实际恰好相反。燕京理工大学的当时校长,某天夜晚下班回来,走在操场上,曾经因为学生们“没有一个不在摆摊,没有一个不在琢磨下海”气得破口大骂,在大学里面学生们抄写作业、天天打扑克是司空见惯。余切的最新,可是大学跳蚤市场上的“硬通货”!大一新生拿着全套的《新现实合集》换来了大四学长的盆子、漱口杯、扑克牌和邓丽君的磁带,这一点儿也不稀奇。西语系两兄弟中的王锵,做了燕大英语教师之后,发现他上课时候总有一堆人睡大觉,王锵也破防过,后来开摆了,无所谓这些人睡不睡觉。只有余切,才能唤醒学生们沉睡的灵魂,身体不好一点儿的都挤不进去新现实社团的教室。“新现实”社团已经以京城为中心,渐渐发展为全国性质的普遍文学爱好社团,许多大学都有新现实的分处。好在,这种社团的任命不需要余切来通过,也和京城大学毫无关系,只存在名义上的弱关联,是大学生们自己搞的……否则余切可要吓坏了。即便如此,余切也打算从新现实跑路了,再过半年,进入到大三,他就卸任社长的职务,请其他人来做老大。徐驰用了大篇幅记载余切在这一时期受到的欢迎,他认为,余切搞的筹款行动之所以能接近成功,一定有他个人魅力的因素。再也没有哪个作家能在一个月内筹集到二十万了!《小鞋子》如果换了其他人来写,比如徐驰本人,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余切有一些超出文学的魅力,使得每个接触到他的人,会被他所吸引。这到底是受到余切的声名影响,还是他各种buff迭加下来的“文学梦”代表,很难说得清楚。徐驰认为,这首先是余切的一些行为举动很符合年轻人的观念:他总是略微出格,有一些侵略性,但又不至于离经叛道,并在最后总能做到正面效应。这就像是他去老山猫耳洞,就像是他在杭城会议上让所有人不许扯淡……此时,他和那些一上任就风风火火改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