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不许说华文(2/3)
感到很欣慰,今早上我特地和钱忠书夫妇通话,说实在的,他们很羡慕我。”余切说:“马老,其实这不是我最用心的一部。”马识途说:“我知道,但你还记得那一面红旗吗?”“渣滓洞那一面吗?”“是的,就是那一面红旗。当时的地下党人得知新中国已经解放,却不知道红旗长什么样子,所以连夜绣出了这一面红旗,它虽然不是最完美的,却是这个暗无天日的空间里,升起的第一面旗帜。”余切就明白了。《出路》正是南洋华人文学的复兴旗帜。在此时东南亚的文坛,已经掀起了“南洋华人文学”的创作论战,历史上这个论战搞了十多年,也没有个结果,谁也不服谁。出现了形象的“断奶论”和“吃奶论”两个流派。而现在,因为余切大陆人的身份,许多人觉得本地华人创作首先离不开大陆,也就是不得不吃奶。新加坡大学最近成立了“南洋华人史”的课题研究小组,中文系的教授宣称:“无论要怎么样进行文学的母国‘断奶’,都只是形式上的话术。作为华人来创作,根本离不开大陆——我们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而且余先生也证明了,这样的是受人欢迎的。”“考虑到在一些地方正在进行的华文限制政策,我们绝不能迎合创作,丢失掉华人特色,这样的文学是地方文学,不再和华人有任何相关,这和自我阉割无异。”东南亚这边的情况也传到了港地。武侠家温瑞安在港地《东方日报》上发文:“我今天拜读了余切的《出路》,才知道侠义精神不在江湖,而在年轻人的笔头上!”温瑞安是武侠四大家之一,马来人。他和朋友在宝岛定居时,因为私藏大陆领导诗词,巴老以及曹禺等人的作品,搜查出来后,被关进牢中反省。出狱后回到马来,同样因为之前的事情风声鹤唳,无法久留,不得不频繁在马来和港地之间辗转。因此,在他的中,主角总是离奇的遭遇背叛,并且一开始就被天下人所不容,到处被人追杀。他和查良庸的关系不错,他的正是因为受到查良庸的赏识,才能得以在《明报》上出版。九月份,温瑞安回了一趟大马老家探亲,这一次探亲让他发现,家中的年轻人全在谈论《出路》这本,就连老头老太太,也让人念一遍《出路》听读,断断续续的把故事听完。他有个小侄儿,主动翻看起《出路》,一边看一边说:“我今后也要上华文学校,说汉话,习武术,有人来欺负我,我就要还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