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2章 见证华夏速度(1/4)
“常院士……”赵福元把视线从地图上收回来:“这……也是您事先就计算好的?”快舟一号当然不是导弹,实际就连作为原型的东风31,目标也不可能是关岛。但是,能趁着这样一个没人敢逼逼赖赖的机会,让关岛美军感受一下被火箭洗头的快感,还是让人不免心中暗爽。反正这会儿的火箭高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定义中的领空上界(100km),再说也不是真的越过了你领海节点内的正上方,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说法的。“事先算好倒也不至于……”常浩南拽过一张纸,擦了擦手心渗出来的汗水:“我就是寻思着,这个场面大多数人应该都没亲眼看过,所以给他们一个欣赏的机会……”旁边的周平建差点没绷住笑出声来:“那你人还怪好的嘞……”“……”随着飞行高度的进一步提升,周围环境中的水分含量迅速降低,不再具备产生任何可见尾迹的条件基础。因此,漂亮的水母云实际只持续了不长的时间便消失无踪。而说话之间,火箭已经飞到了第二个测控区域的正中心。“长江五号报告,二级发动机关机,开始进行速度增量控制调整!”相比于完全为了提升速度和高度的一级火箭,芯二级在继续推进箭体的同时,也需要在开始进行能量管理并减小入轨误差。但固体火箭的燃烧工况从理论上就不可能完全稳定,因此,核准和调整轨道精度的工作只能留在后两个滑翔段来进行。电脑屏幕上,几组之前一直保持稳定的参数开始飞速跳跃,远望五号回传的目标飞行轨迹也随之发生了连续几次近乎微不可查的偏移。到了这个高度,光学设备已经无法观测到太多细节,只剩下一颗被固定在整流罩内部三级火箭上的摄像头仍然能捕捉到一个几乎完全黑暗的画面。但即便缺乏背景参照,却仍然能够看出火箭的姿态正在发生变化。实际上,按照常浩南的设计,快舟一号会在整个入轨过程中进行两轮轨迹校准,保证第一次入轨就实现最为理想的精度,而不再需要卫星本身做出后续调整。不过,因为远望系列测量船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过执行这样的任务,所以暂时还不能提供动力段飞行轨迹与理想轨迹之间的详细对比数据。只能通过最后的轨道参数评估整个飞行过程的能量管理效果。“抛整流罩!”随着这声口令落下,一道灼人眼球的白光从原本昏暗的摄像头画面中心劈开,将渔船一号卫星的本体暴露在了太空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