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趣书屋> 其他类型>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254章 太空武器?星际渔船!(1/5)

第1254章 太空武器?星际渔船!(1/5)

    尽管对于常浩南提出的思路本身还有很多疑惑,但周平建还是根据习惯,首先回答了自己专业范围内的问题:



    “如果是正常情况下,也就是双向合作的航天器交会对接,比如飞船和空间站之间,那么精度实际上可以控制到几厘米甚至更高,这也是我们载人航天工程即将准备进行验证的关键技术之一。”



    “但在进入对接走廊之后的接近段和平移靠拢段依赖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和光学敏感器,尤其最后150米左右几乎完全依赖光学设备,而这需要在目标航天器上事先安装并标定测量点,这是非合作对接中无法实现的……实际在我们的方案里,如果连光学敏感器都出了问题,那就要考虑地面干预或者航天员手操对接了。”



    由于资源投入加大,以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成果爆发,在神舟五号和六号两次任务圆满完成后,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快车道。



    天宫一号和神舟七号现在几乎处在同步研发阶段,而全相位的自主交会对接方案也已经被基本确定下来。



    因此周平建尽管事先没准备过这方面的材料,却仍然可以应对自如:



    “像这次的太空垃圾是一块太阳能电池板,几乎没有特别明确的光学特征,那就只能依靠卫星导航设备和两部交会雷达,精度……”



    他沉吟片刻,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手头技术的具体情况:



    “初步估计能维持在米级以内……”



    在轨对接给航天器留出的反应和控制时间毕竟更长,地面设备也能给出时效性稍差但精度更高的测控数据,所以相比直接上升式反卫星来说,会更容易实现相同的瞄准精度。



    周平建说话的这几分钟功夫,已经有不少人回过味来,大概想明白了常浩南的意思——



    反正这个号空间碎片的轨道短时间内也不会变,那完全没必要追求极限效率,而是可以打一个航天器上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轨道调整之后,再把它给撞下来。



    而前者口中“米级以内”的精度判断,好像也直接印证了这个思路的可行性。



    一些航天科技集团那边的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