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趣书屋> 其他类型>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79章 我已经全都算到了(1/4)

第1079章 我已经全都算到了(1/4)

    常浩南抛出来的这张图,再次让现场安静了下来。不过,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毕竟,3d示意图,终究也就是个示意图。本质上是为了说明原理。连很多结构细节都被简化掉了。很快就能看明白。相比于常规的涡扇发动机,最主要的变化是在内外涵道之间增加了一个间冷涵道。而回热器,因为目的在于利用排气余温,因此设计位置则简单很多。直接装在排气锥后面即可。当然,尽管常浩南在图中把这一部分单独画了出来,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工程上肯定要和尾喷管内壁做结合处理。否则作为一台喷气式发动机,在尾喷管里额外设计一个阻力结构就实在过于抽象了。并且实际上,虽然还没有量产型号,也不是涡扇发动机,但英美等国也在涡轴/涡桨发动机上面进行过增加回热器的设计。倒不是说常浩南一定会直接参考国外的经验。只是大家总归有个基本概念。主要问题在于间冷器。在图中,它只是被以一个“间冷器单元体”的模块体现出来。但几乎所有人都想知道,常浩南准备采用何种方案进行落实……当话题从总体方案过渡到到具体技术问题的时候,与会众人的发言热积极性也逐渐提升了上来。例如这次率先提问的,就是一名坐在会议室稍靠后位置的专家。樊建仁,一名来自浙省大学的教授。实际上,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并非航发,而是工程热物理。最开始之所以被请到这里,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基础燃烧领域的泰斗岑院士恰好在国外考察,而气固多相流动和基础燃烧领域又实在找不出太多代表人物了。本以为只是走个过场,没成想会开到一半,突然就进入到了他的专业领域……“常教授。”樊建仁即便在提问的时候,手上记录的动作也一样没停:“像wr21,当然也包括我国qc300这样的新一代燃气轮机,都是将回热器置于主结构之外,而间冷器主结构则分为内外两部分,再利用乙二醇水溶液作为中间介质实现热量从机上间冷器到机外间冷器的转移。”“但航空发动机,即便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可能对自重不太敏感,但使用环境还是决定了它无法在主结构以外安装过于复杂的配件,而如果完全设计在发动机内部……”说到这里,他稍微犹豫了一瞬间——自己并非航发设计的专业人员,接下来的问题似乎有些外行质疑内行的意思。而且还是质疑常浩南这样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内行。但话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