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市场竞争的教育(2/3)
过下意识接过档案袋之后,却发现里面应该是A4大小的文件纸,而不是钞票。暗中松了口气的常浩南拆开装订绳。袋子里面是一式三份已经装订好的协议文件。“常总,您说的这些,我们在来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麻烦您这两天看一下,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跟我们局办公室联系,或者直接找我也行,这是我的名片。”黄和维从上衣内袋中掏出一张印刷精美的名片,递给常浩南,然后继续道:“如果能就协议内容达成一致,我们希望能赶在春节前把课题给落实下来。”常浩南没有马上回应对方,只是低头翻开协议。不得不说,华夏石油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的效率,让常浩南都有些汗颜。尤其是在涉及到钱的事情上,更是惊人的积极——项目计划用时三年,总计200万经费,第一年给50%,后面两年再每年付给25%。这可是2000年。而且是个纯计算的研究内容。调研工作还有第三方负责。也就是说成本几乎只有超算的运行费用而已。就这,其中的电费,火炬实验室还可以享受到京城给的补贴,价格比市电低一半以上。可以说是非常大方了。要知道石油系统这会还没完全去行政化呢,要是按照正常流程走的话,从课题提出到落地没个大半年恐怕很难搞定。而听黄和维今天这意思,他准备把这个过程消耗的时间压缩到半个月。能看出来,这是突然面对开放式竞争,真急了。甚至不排除是借用某些灰色手段(小金库)筹的款。不过,只要这份协议本身合规,那资金来源对乙方倒是不会有什么影响。反而是他对于付款方式有些意见。“黄局长,关于这个研究经费的支付方式,能否考虑改成在课题开始的时候,一次性支付?”这种要求要是搁在20年后,那基本想都不用想。除非项目期限总共只有一年。但要是哪个老板敢签这种课题,怕不是要被手下研究生的唾沫星子给淹死。不过在世纪之交这会,经费管理,尤其是企业发布的横向课题经费管理普遍都比较狂野。只要甲方愿意,一次给出来也并非不可能。实际上,常浩南在杜义山课题组读博那会,就有好几个项目是这样操作的。“这个……”黄和维明显犹豫了一下:“常总,我就直说吧,在我们集团内部,超过百万的经费使用,就必须严格执行审批流程了,那个效率……您也是大型央企的领导,应该有概念的……”这基本就是承认,他们是从小金库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