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文化托拉斯:帝国出版集团的第一步(3/7)
往威斯敏斯特宫的康庄大道,可是朋友们拿着一英镑的票子一张一张硬生生铺出来的,铺路用的都是用的实打实的真金,一点儿白银都掺不进去。因此,当亚瑟坦诚将他最近在高加索事件中领悟出的道理告知朋友们后,即便是最考虑经济利益的迪斯雷利都将反对声浪降低了。发行廉价杂志或许称不上经济,但是扩大读者群、提升舆论影响力带来的好处,其对迪斯雷利的帮助,甚至是要高于对亚瑟的。因为对于亚瑟这样志在事务官的人士而言,社会舆论主要是为了替他兜底补窟窿,譬如防止帕麦斯顿对他的清算等等。但是社会舆论却成为不了他升职的决定性因素,他能不能官运亨通,根本还是掌握在任用他的人手中。可是对于迪斯雷利这种靠选票吃饭的议员而言,社会舆论就几乎是他的全部了。如果他真的能在舆论层面获得足够的支持,那么他甚至可以实现当年的豪言壮语——我不管什么党不党的,我是没有党的依靠,独立的站在这里。迪斯雷利一反水,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了许多。因为在《英国佬》的事务决策上,一直视亚瑟为贵人的狄更斯向来唯他马首是瞻。丁尼生在当年从剑桥退学后的人生低谷期里,也是亚瑟伸手将他拉出了万丈深渊。至于大仲马这没心没肺的家伙一直都挺有主见,但是这胖子对金钱的观念一直都挺有问题,哪里危险就往哪里钻的人难道还会担心投资失败吗?况且,比起当一个有钱人,大仲马更崇拜雨果那样能成为意见领袖的家伙,如果《英国佬》能提供这样的机会,哪怕只有一丁点,他也乐得往里面投钱。至于海涅嘛……且不论海涅加入《英国佬》的时间较晚,并且人微言轻,没有多少股权。看在亚瑟此前多次爽快替他支付账单以及《英国佬》源源不断支付的稿费份上,他早就被亚瑟潇洒挥动签字笔的有形大手迷住了。如果您还不理解,不妨看一看海涅去年在巴黎《立宪报》上替《英国佬》写的那篇文艺评论文章。——最近我们常常看见巴黎的读者在讨论侦探这一新兴的体裁,这种源自不列颠的全新门类正在迅速占据巴黎书店的各类推荐书单。但是究其根本,这一新题材的开创者究竟是谁?在侦探的发祥地伦敦,伦敦读者普遍认为,侦探的那个源头,它是什么?它是亚瑟·西格玛先生。——或者换句话说,他正是“来自约克的法拉第”“在莱比锡成名的罗西尼”“伦敦的李斯特”亚